汇海珠宝网

恭亲王奕訢权力有多大?

  ·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爱新觉罗·奕?(1833~1898年)是道光皇帝的第6个儿子,咸丰帝(奕詝1831~1861年)是道光皇帝的第4个儿子。这二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年龄相差不到2岁。奕?从小聪明伶俐,奕詝(咸丰帝)相对来说,资质会差很多,道光皇帝也非常喜欢奕?。兄弟俩在皇位之争上有点间隙,奕詝在高人的指点下,表现出了忠厚和仁德,奕?在自己的聪明影响下,流露出了狂和傲,道光最后把皇位传给了奕詝,为了平衡关系,遗诏赐奕?为‘’恭亲王‘’。

  奕?在清末那是响当当的人物,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也是清朝12个铁帽子王之一。奕?在咸丰时期(1853~1855年)任领班军机大臣。在风雨交加的清末,外国列强入侵中国,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奕?被咸丰帝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同英、法、俄等侵略国谈判,因此也代表清政府同侵略者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此举引起国人的愤恨。1861年,咸丰帝病死热河后,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联合奕?发动辛酉政变,剿杀了八大顾命大臣,奕?因此被封为议政王。

  奕?历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20多年,虽说中途因慈禧的猜忌和中法战争的失利被贬,但奕?始终处在权力的中心。奕?在咸丰时期,基本上游离于各国之间,他出色的外交才能,也得到了各个国家的赞许和认可,可以说奕?是个优秀的外交家。通过议和,奕?笼络了不少人,也攒到了极高的人气。

  

恭亲王奕訢权力有多大?

  咸丰帝去世后,奕?作为议政王,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实际掌控了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内政外交大权独揽。奕?对外议和,对内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派遣优秀人才出国留学。曾国藩能得到重用,与奕?的提拔和推荐有很大的关系。奕?同列强保持和谈,对内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同治时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局面,史称‘’同治中兴‘’。

  奕?权力过大,引起了慈禧的不满,1865年,奕?遭到弹劾,被免除议政王等一切职务,这是慈禧同奕?的首次翻脸。1869年奕?因支持杀掉慈禧太后亲信安德海,再次同慈禧结怨。后又因阻止同治修建圆明园,让同治不满。1884年,慈禧免除了奕?的一切职务,至此奕?集团彻底倒台。1898年奕?4月奕?去世。享年67岁,光绪帝赐奕?谥号“忠”,加恩进贤良祠,并配享太庙。

  奕?历经咸丰、同治和光绪三朝,他作为权力极大的王爷,总理衙门大臣,权倾朝野。在政治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很多政策直接影响清朝的走向,外交上主张同列强议和,内政上提倡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军事上提倡科技强国,在他的支持下开办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军工业,推行洋务运动。对内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等叛乱,稳定了国内局势,设计外交机构,开办新式学校。他的贡献都载入史册。奕?作为特定的历史人物,权力曾经大到最高峰,后因慈禧的介入,他才退出了政治舞台。

  ·

  恭亲王奕訢的权力有多大?亲王的名头非常吓人!除了皇帝和清朝唯一的明立皇太子胤礽之外,亲王算是爱新觉罗家爵位最高的了。而且奕訢的亲王还多了四个字——世袭罔替,属于“铁帽子”亲王序列,整个清王朝只有十顶。算上克勤、顺承两家郡王,清王朝总共也只有十二顶“铁帽子”,足够精贵了!

  可清王朝的亲王不同于汉初的诸侯王,根本不是实封,既不能裂土临民、也没有实打实的封地,说白了就是一张“长期饭票”而已。更重要的是,这张“长期饭票”的待遇还要不断降级,亲王的一个儿子只能承袭郡王爵位,之后传一代降一级、降到入八分镇国公为止才算正式成为“长期饭票”。即便所谓“铁帽子”也只是这张“长期饭票”的待遇不降级而已,与实际权力无关。如果没有被皇帝委以具体差使,“铁帽子”亲王也不过就是一个地位崇高的富贵闲人而已。换言之,奕訢的权力与恭亲王爵位无关。

  权力鼎盛时期的恭亲王

  咸丰十一年,清文宗(咸丰帝)驾崩。恭亲王奕訢联合两位寡嫂发动了著名的“祺祥政变”,一举拿下了清文宗留下的辅政八大臣。事后,赋闲多年的奕訢正式出任议政王并兼任领班军机大臣,达到了权力巅峰。

  值得注意的是奕訢的头衔,请看清楚,是议政王而不是睿亲王多尔衮和醇亲王载沣的摄政王!一议一摄,高下立见。摄政是代替皇帝做决定,议政仅仅是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却没有拍板决定权。那么,拍板决定权在谁的手里呢?清穆宗(同治帝)。可彼时的清穆宗还是和孩子,这一权力实际上落入了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手中。再说一说另一个“吓人”的头衔——领班军机大臣。他是军机处的首席不假,可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开始,军机大臣都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领班军机大臣也不例外。说白了,军机大臣看似如同“宰相”一般,实际上只是皇帝的咨询、秘书机构和执行机关而已。简单说就是,军机处只有执行皇帝命令和提出建议的权力,没有拍板决定的权力。

  既然如此,奕訢岂不是没有权力?非也!军机处是执行机关,晚清时期的重大政策的执行安排都出自军机处。彼时的两宫皇太后和奕訢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奕訢提出建议、两宫皇太后拍板决定或两宫皇太后跨过奕訢直接作出决策,之后再由奕訢负责具体执行。这就有得说道了,掌握军机处的奕訢可以阳奉阴违、甚至可以软抵抗,不执行或者打折扣地执行两宫皇太后的决策!这就是奕訢早年与两宫皇太后抗衡的资本,因为军机处被奕訢安插了很多自己的亲信,成了他的“私家衙门”,两宫皇太后不爽也没辙。而且奕訢还是议政王,他提出要求、建议“理所当然、合理合法”,两宫皇太后在地位尚未稳固之前,许多事情也不得不给奕訢面子、采纳他的建议。某种程度上讲,彼时两宫皇太后与奕訢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权力平衡。

  叔嫂初次交锋

  在“祺祥政变”的蜜月期过去之后,慈禧太后与奕訢的争斗也逐渐频繁起来。不久之后,慈禧太后鼓动御史言官发难、弹劾奕訢并顺带着削去了奕訢的议政王头衔。彼时慈禧太后的实力还不足以撼动奕訢,她为何迫不及待要对奕訢下手?原因其实不难理解,被削去了议政王头衔之后,奕訢便成了彻头彻尾的执行者,连“建议权”都失去了!他唯一能做的也只是软抵抗,一旦有机会,慈禧太后便可以将他踢出军机处,那奕訢就真的成了富贵闲人了……这就是慈禧太后发鼓动御史言官弹劾奕訢的目的,她知道整不倒奕訢、也没有想立即整倒奕訢,只是为了削弱奕訢的权势而已。

  叔嫂合流

  慈禧太后与奕訢的初次交锋以慈禧太后完胜收关,随之而来的便是“墙头草”“骑墙派”们的重新站队和权力的重新洗牌。慈禧此举不仅让奕訢受到了重创,也让慈安太后隐隐感觉到了危机。于是,奇特的一幕出现了,原本与慈禧太后联手防备奕訢的慈安太后迅速向奕訢靠拢、实现了叔嫂合流。如此一来,慈安太后掌握了部分决策权、奕訢掌握着执行权,对慈禧太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新的权力平衡也得以形成。

  在这样的权力平衡下,慈禧太后虽然继续弄权、却始终不敢走得太远。著名的“安德海事件”,表面看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刚正不阿杀掉了安德海,实际上背后就是慈安太后、奕訢与慈禧太后权力的较量。最后,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咽下这口气,她彼时还没有实力同时对慈安太后和奕訢同时开火。后来,慈禧太后采取了“温水煮青蛙”和“掺沙子”的策略,利用一切可能发展自身势力并向各部门安插亲信以期逐步架空奕訢。

  慈安太后辞世、甲申易枢

  虽然在慈禧太后的打压下,奕訢的势力在逐渐萎缩。但因为慈安太后和奕訢事实联盟的存在,慈禧太后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实、继续维持这种微妙的权力平衡,直到光绪七年慈安太后辞世。在此之前,慈禧太后作出了最重要的一项安排,那就是强行将奕訢的侄儿载湉(清德宗光绪帝)推上了皇位。这不仅仅是为了继续自己皇太后的身份,慈禧太后还有更长远的打算,那就是利用清德宗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打压奕訢!

  清德宗即位之后,奕譞成了“皇帝他爹”,虽然名义上他只是“皇帝他叔”,清德宗已经被过继给了清文宗,可血缘是无法改变的,群臣不得不掂量奕譞的分量。光绪七年慈安太后辞世之后,奕訢失去了决策圈里的唯一依靠,成了彻头彻尾的“执行者”。于是,慈禧太后开始公开、不公开地极力“推崇”自己这位妹夫兼小叔子奕譞。在慈禧太后释放政治信号之后,群臣又一次开始了重新站队。

  光绪十年,慈禧太后正式对奕訢下手了,将“皇帝他爹”奕譞强塞进了军机处,顺带着将奕訢和所谓“恭党”全部踢出了军机处。群臣能说什么?宁可得罪失势的奕訢也不能得罪“皇帝他爹”,不是吗?慈禧太后就这样轻轻松松将奕訢踢出了权力中枢,史称“甲申易枢”,奕訢从此成为了真正的富贵闲人。奕譞是出了名的明哲保身,加之皇帝亲生父亲的身份,他避嫌唯恐不及,哪里敢与慈禧太后公开对抗。就这样,慈禧太后真正实现了“只手遮天”!

  利益冲突消失、叔嫂和解

  

恭亲王奕訢权力有多大?

  在奕訢被踢出权力中枢之后,他并没有作出激烈反抗而是坦然地接受了继承事实,这也是很多人说奕訢“一生为奴”的原因所在。在没有了利益冲突之后,反倒是让慈禧太后想起了奕訢曾经的功劳,让奕訢得以善终。甲午之后,慈禧太后“国难思忠臣”,甚至不惜重新启用了赋闲多年的的奕訢,只可惜面对江河日下的江山,奕訢也回天乏术了……光绪二十四年,奕訢辞世,慈禧太后给了这位小叔子一个“忠”字作为谥号、盖棺定论,也算是这对叔嫂公开和解了,慈禧太后甚至还给了奕訢一定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也算是对得起辛酉年间奕訢的鼎力相助了。

  综上所述,恭亲王奕訢权力大吗?大!但似乎也没有大到摄政王多尔衮那么夸张,他的头顶上始终是有人压着的。而且,在“祺祥政变”的蜜月期过后,奕訢的势力一直是在不断萎缩的,权力自然也在不断被削弱。光绪十年“甲申易枢”之后,奕訢彻底成了富贵闲人……恭亲王奕訢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这个问题太模糊了,我总结为三段时期!!

  在讲答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恭亲王奕訢,奕訢和咸丰皇帝是兄弟,年龄比咸丰小一岁,因为咸丰皇帝的生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道光皇帝把咸丰皇帝托付给奕訢的母亲抚养,可以说奕訢和咸丰帝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接受的教育也是相同,虽然不是一个母亲生的,但感情胜似一个母亲生,反过来讲奕訢也是一位皇位竞争者。

  但是生活跟奕訢开了两个玩笑,先说第一个咸丰母亲早逝,按理说奕訢当皇帝的可能性很大,但是,道光就是没有选他,可能是年龄小的缘故吧!(条件这么好,都没有选中太难了),

  第二个我会在后面给大家讲出来。

  现在说正题了

  1:第一段时期 咸丰皇帝在位时期

  咸丰皇帝上位时,奕訢是位亲王(这也算是道光皇帝对他的补偿),咸丰皇帝重用了奕訢,给职务太多了,我在这里只说几个。

  领侍卫内大臣(皇帝贴身警卫的指挥、调度)可以军机处行走,从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

  镶红旗蒙古都统、宗人府右宗正,镶黄旗汉军都统,阅兵大臣,正黄旗满洲都统等等

  这么多官职可以说道光皇帝对他非常信任,可以说是位极人臣。

  少年得志,不过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事,奕訢的母亲去世,奕訢请求咸丰封他的母亲为皇太后,咸丰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奕訢就自作主张传旨册封,这件事咸丰很不满,所以就把之前的职务全撤了,这段时期还是有官职的。

  2:第二段时期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期

  咸丰帝逃往承德,奕訢临危受命,总领京城内务,任议和大臣,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奕訢的执政最巅峰时期。

  为什么这么说,咸丰在承德,京城的一些事务都是奕訢说的算,可以说京城大臣们都挺他的,英法代表也把他做为主要的负责人。可以说跟皇上一样,不过名不正言不顺罢了。

  3:第三段时期 咸丰皇帝驾崩,慈禧掌权时期

  咸丰皇帝在承德驾崩,咸丰皇帝的子嗣后来的光绪帝,又非常年幼。接下来来说奕訢人生的第二个玩笑,这让奕訢很兴奋,因为自己正处于黄金时期,以为他哥会把皇位传给他,结果那,没有呵呵(^_^)(^_^)!

  咸丰帝驾崩以后,咸丰的妻子(慈禧)儿子们也都在承德,奕訢是当时的实力派,光绪的母亲慈禧联合了奕訢一起打压了当时的权臣,把中央控制权牢牢的把握在皇族手中(自己人帮自己人)。

  皇族的敌人打压完以后,慈禧又忌惮起奕訢权势,所以又开始打压奕訢打压,从此一蹶不振。奕訢的权利生涯也到了尾声!!

  总结,奕訢这个人不是没有能力,而是造化弄人,在正确的时间段出现了强大的竞争对手!!我现在出一个问题,如果奕訢当时当上了皇帝,那么中国的历史又会怎么样那!!

  恭亲王奕?,很多人熟知他是自从1860年奕?留任北京与列强签订《北京条约》开始。实际上,奕?自1853年就已经担任军机大臣,进入清廷的决策中心。但是一直与肃顺等人不对付。

  1861年辛酉政变后,肃顺等人也被清除。慈禧,奕?共同掌握了清廷大权。可以说奕?这时候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奕?不但拥有议政王的头衔,而且担任总理衙门的首席大臣,入主军机处,并兼领神机营。最初慈禧也非常仰仗奕?,毕竟也是慈禧初掌政权的时候,拉拢一个亲王非常重要。

  整个洋务运动可以说在外是李鸿章等人操办,在内是奕?等人决策。

  但是奕?的权力势必影响慈禧的地位,1865年太平天国运动平定后,慈禧就借机罢免了奕?的全部职务。但是因为大臣们反对,奕?得以再次充任总理衙门大臣和首席军机大臣,只是没有了议政王大臣的头衔。可以看到,无论是奕?的能力还是派系关系,在朝廷内部还是很强大的,可以和慈禧稍微分庭抗礼。

  1884年中法战争时期,慈禧借口奕?处理不善,再次将奕?罢免,奕?失去了总理衙门大臣和首席军机大臣。

  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朝廷中的一些大臣再次想到了奕?,上书建议让奕?官复原职。

  奕?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重新进入中枢后,在外交上与李鸿章等人看法一致,认为弱国不应与强国发生冲突,因此他支持李鸿章不惜代价议和。

  1898年,奕?的身体越来越差,5月29日奕?去世。值得注意的是,与奕?争权夺利多年的慈禧,也多次探望奕?,并询问奕?对时局的看法。

  可以看到,奕?的能力是非常出彩的,如果他只是一个掌握大权的庸碌王爷,不会领导洋务运动,不会多次被慈禧罢免,还获得群臣力荐。(虽然不排除有派系之因)奕?在晚清政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奕?,很难想象清朝能存活几年。

  不过慈禧一条狗。那个年代一个有本事的人。不过不可能通过选举得到施展才华机会。

  老太太需要办事的时候主持了洋务运动。不用的时候就抛弃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珠宝_翡翠_钻石_和田玉_玉石-汇海珠宝网 > 恭亲王奕訢权力有多大?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