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海珠宝网

差点当上皇帝的恭亲王奕訢是怎样度过晚年的?

  ·

  这个问题小姐姐来给您解答。

  恭亲王奕訢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道光的六儿子、慈禧的小叔子。他是个清朝皇室不可多得的人才,精通满蒙汉三种语言,熟练百家经典,诗文,武功骑射。他对大清的主要成就就是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和办理外交事务。在慈禧和咸丰帝两口子手中他的官位沉沉浮浮几经罢黜,心力憔悴的老年奕欣,最终远离朝政,以养病为由隐居在京郊的千年古刹——戒台寺,度过了一段清静凄凉的晚年。

  奕訢做了很多大事,他曾任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先后平息了太平天国、捻军,把新疆重新搂在了大清的怀里。为了挽救大清,他忙的脚不沾地,兴办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办工厂、建学校、挖煤矿、造机器、修铁路、还办起了电报……迎来了“同治中兴”。他本着“自强”“求富”的目标,享受天下之人对他的美称“贤王”。

  

差点当上皇帝的恭亲王奕訢是怎样度过晚年的?

  奕訢和咸丰帝(奕詝)同父不同母。咸丰帝从小没妈,他10岁时生母孝全成皇后就死了,咸丰被奕訢的亲妈静贵妃抚育,奕訢和咸丰帝仅相差1岁,兄弟情深。这种兄弟情持续到他们的老爸道光立储时变了味。道光本来有九个儿子除了死的和过继的就剩四个。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老四咸丰帝和老六奕訢。

  (奕訢小时候和母亲)

  毫无疑问奕訢的文武能力都在咸丰之上,兄弟俩为皇位明争暗斗。但是咸丰帝是长子,在高人老师的指导下,他表现出超人的情商,在争储时独领风骚。其中让奕訢憋屈的一件事是,有一次众兄弟在老爸的眼皮子底下比赛打猎时,奕訢表现的非常优秀,他身跨俊马箭术精湛,捕获了很多猎物,在众皇子中的成果遥遥领先。但此时的咸丰帝一箭不发却赢了奕訢,他只对他老爸说了一句话,‘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道光皇帝听了大赞其仁慈。大汗淋漓的奕訢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

  还有一次,在道光所剩不多的日子里,病榻前问政奕訢和咸丰帝,奕訢口若悬河,连说带比划,才气侧漏。而咸丰帝却跪地抽噎,一字不言,把孝心演绎的日月可鉴,道光帝被咸丰的孝心感动,就立了咸丰帝为储君。口干舌燥的奕訢有多尴尬。就这样奕訢与皇帝位失之交臂。

  也可能是老父亲为了表达对奕訢这个有能力的儿子的亏欠,就封了奕訢为恭亲王。老皇帝在秘密立储时做了清朝历史上仅有的一个举动。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立储匣子里,他写了两封诏书,一封是立储诏书,一封是封奕訢为恭亲王的诏书,当众大臣从匾额下拿出匣子露出奕訢的名字,奕訢是否狂喜一场,咸丰帝是否惊出冷汗呢?但是这也可看出道光在皇位继承人上曾经的犹豫不决和对奕訢的重视。

  (道光帝)

  恭亲王奕訢还是因一件事被免去了所有官职。奕訢的亲妈孝静成皇后(即康慈皇贵太妃)病重,奕訢认为自己妈也是咸丰帝的养母,就请求咸丰帝晋封老妈为皇太后,咸丰帝支支吾吾答应了。奕訢就急急忙忙传旨册封了。结果咸丰帝不悦。当年奕訢跟咸丰争储君位时,道光规定奕訢生母只能葬在嫔妃陵墓内,奕訢这么做违背了老爹的规定。葬过老母亲后,老六被罢免了一切职务。休息了两年,奕訢又被重新授予职务。

  

差点当上皇帝的恭亲王奕訢是怎样度过晚年的?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咸丰任命他为与英、法议和的全权大臣。咸丰去了避暑山庄逃难,不幸病死。后来奕訢与慈禧合谋发动“辛酉政变”踢出去八大臣,夺取了政权。

  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老六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起初奕訢和两宫太后合作很愉快,被授予议政王,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倾朝野。嗜权如命的慈禧,心里有了小九九。

  在慈禧羽翼丰满能叱咤风云时,1884年老六也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慈禧把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都摘了官帽。慈禧这次把恭亲王老六彻底踢出局,让老六悠闲了10年。人生的起起伏伏杀光了奕訢身上所有的锐气,他对人生充满怀疑和无奈。在被罢免的十年中老六去了古寺精心修养。他练字、散步、遛狗,做一些老年人都喜欢的事,远离了朝政。

  十年后大清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慈禧又捞出了奕訢让他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但此时老六已63岁了,这个年迈的老头心也凉了,物是人非,他已经无法扭转大清的乾坤,他在工作岗位上无任何作为。

  在1898年,当光绪皇帝热情高涨变法救国时,67岁的恭亲王奕訢不仅靠着自己的牛叉身份对光绪帝时加牵制,而且和“议论专主变法”的帝师和军机大臣翁同龢撕逼,他们争的面红耳赤。奕訢还跑到慈禧面前叨叨求慈禧撤掉汉书房,将翁同龢赶出毓庆宫,使他断绝了和光绪帝的切磋变法。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沙俄强占旅大,光绪帝召见王公大臣,商量变法。奕訢先是沉默后是不答应接着抵抗。

  这也是奕訢的最后一次上岗,他这次在工作岗位上待了4年就去世了。

  1898年5月29日 奕訢病逝,终年67岁。光绪帝为他辍朝五日、持服十五日,赐谥号“忠”,加恩进贤良祠,并配享太庙。让他的孙子溥伟袭爵恭亲王。

  奕?生于帝王家,文武双全,因为不善于“演戏”而与皇位失之交臂。

  在“辛酉事件”中,奕?发挥过重大作用,因而成了大清的国柱。事后,他与慈禧也曾有过一段“叔嫂联合”主政的合作期。

  一、朝堂之上,摩擦总会有的

  1880年,慈禧指示太监李三顺出宫办事,结果与宫廷护卫争执起来。李三顺狗仗人势,开始撒泼,回宫后跑到慈禧面前告恶状。慈禧听信太监一面之词,大发雷霆,跑到慈安面前去哭诉,说被人欺负,不杀护军自己没法活。慈安性格敦厚,答应帮慈禧出气。

  慈安将此事交给刑部,结果刑部按照律法,判定护军无罪。慈安将此事转告慈禧,慈禧老羞成怒,给刑部施加压力,强行下旨治罪宫廷护军。

  这个时候奕?站出来了,他支持刑部秉公办理,反对慈禧的做法。但刑部审理的结果再三修改,也达不到慈禧的满意而未获通过。于是,奕?带领一帮大臣“力争,不奉诏”,而且反复劝说慈禧收回成命,“语特繁”,但慈禧只是免除护卫死罪,仍从重整治。

  后来,张之洞与陈宝箴上奏,要求慈禧秉公办理。奕?反对慈禧的底气更大了,手里拿着两人的奏折,得意地对同僚说:“若此真可谓奏疏矣!”

  在内外大臣的联合抵制下,慈禧只有收回成命,将护军从轻判决,另将太监李三顺打了三十大板。

  慈禧虽然让步,但对奕?的不满也由此达到顶点,再联想之前的几次不愉快事件:

  第一件,同治大婚后,即将亲政。慈禧准备归政,但想要御临乾清宫。乾清宫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慈禧如果去了,岂不成了女皇?奕?为了防止出现第二个武则天,立刻出来反对,说“慈宁宫是太后的地方”,一下堵住慈禧的嘴。

  第二件,慈禧想修圆明园,又是奕?出来唱反调,坚决不让。此外,奕?严格按照规定,对慈禧的各种铺张浪费进行限制。

  正因为奕?的碍手碍脚,慈禧终于忍无可忍,只得将其撤掉。尤其在慈安去世后,慈禧将奕?看作是无上权力的最后绊脚石,早就想除之而后快。

  离开朝堂的奕?,反而更加自在,他能纵情山水,能够与家人团聚,能够将情怀抒发于笔墨之间。

  从首席军机大臣位置跌落,奕?与王安石的心境相似,“取唐诗置诸案头,信手拈吟,以消永日,”搞起了诗歌创作。

  奕?写诗,反对诗词格律,说:

  他多次呼吁文坛,主张诗歌自由抒发情感,反对矫揉造作。

  对于和慈禧的恩怨情仇,奕?从未低头,他不觉得太后的制裁是正确的,只承认命运造化弄人,难与“相争”。在《朗润园感怀》中,奕?写道:“实事渐消虚事在,他生未卜此生休”,感叹自己理想破灭。

  光绪十一年,奕?因儿子载湟去世而变得郁郁寡欢,身患重病。他为了出去散散心,排解心中苦闷,带着数卷唐诗,开始了四十多天的西山游。他由昆明湖至香界寺、宝珠洞等地,然后来到普觉寺。

  普觉寺又称佛卧寺,奕?曾与咸丰帝一起下榻于此,三十年后,旧地重游,他赋诗一首:

  这次游山玩水,从他的诗中来看,不仅身体得到康复,许多烦恼也得到排解。回到王府,他又打起精神,将赋闲以来的写的诗加以整理,编为《萃锦吟》卷一。这些诗,与他曾祖父乾隆写的差不多,艺术价值并不高。但这些诗集中记录了奕?的行程与思想意境,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没过多久,奕?的大儿子又不幸去世,这让身体刚刚康复的奕?再次病倒,精神也大受打击。

  赋闲后的奕?,虽还是亲王,但也感受到了人走茶凉的悲怆。光绪十二年春节,恰逢立春。两“春”重叠是“大吉日”,但往日车水马龙的恭王府,竟然没有几个人上门祝贺。他以自嘲的方式记叙这次过新年的心情:

  光绪十七年,奕?在府邸庆祝六十大寿,按照惯例演戏三天,并请来了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王瑶卿。排场不小,可来祝寿的人寥寥无几。

  这种门可罗雀的情景,一是因为他下来了,不能给别人带来价值;二是因为大家有意回避,与奕?走近了就是得罪慈禧;三是奕?也不能交友广泛,否则慈禧也不会放过他。

  随着年岁的渐长,奕?的心态也开始变老,但毕竟是洋务派的,对西洋器物始终保有一份兴趣。他时不时会拍个风景照,并将照片送人。

  在失落中,奕?白发渐生,他在等待、忍耐与期待。

  1894年9月29日,慈禧和光绪召见奕?,然后发布旨意说恭亲王“病体虽未痊愈,精神尚未见衰”,给了他部分权力。第二天,慈禧又下令,允许奕?不必每天值班,也不用参加祭祀典礼,作出关心的态度。

  回到朝堂的奕?,已经失去往昔的进取精神与锐气,在甲午战争中,他态度偏和;在维新变法中,奕?实际上已经退化为保守派,对于维新派涉及到大清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他是极力反对并阻拦。

  他也在讨论着变法,但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他也说振兴,但只是振兴安心觉罗家的朝廷;他也看世界,但没有跳出皇族的格局,终究还是时代的落伍者。

  1898年,奕?病重,光绪和慈禧曾三次登门探望。5月29日,恭亲王走完他的一生。

  秋媚说:奕?是皇室中相对开明之人,能为皇室带来新“玩具”,却没有更新他们的价值观,更无力实现自强与求富。

  恭亲王奕訢曾经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只不过最后还是输给了奕詝。

  奕訢在政治上的眼光、手段和魄力,统统高于奕詝,对于清朝而言,他应该是最好的皇帝人选,可是对于道光皇帝而言,他却不合适。

  道光皇帝晚年犯了一个错,也即第一次鸦片战争,倒不是说他不应该和英国人打,而是他打了一半突然感觉怕了,结果被英国人逼着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拉开了近代100年屈辱史的序幕。

  所以,道光皇帝为了自己将来在史书上的评价,不得不慎重选择继承人,如果继任者因为能力强而逆转了他所面临的困境的话,他不得被后人骂得狗血淋头?

  清史稿说道光皇帝晚年对于选择谁作为继承人很是犹豫,所以弄了一场狩猎用来考察儿子们的能力,奕訢收获颇丰,奕詝却在老师杜受田的授意下一矢不发。

  道光皇帝好奇地问奕詝原因,奕詝用杜受田编好的剧本忽悠了过来:“这时候可是鸟配繁育的时节呀,儿子实在不忍心伤害它们呀!”

  道光一听,嘿嘿笑道:“这才是皇帝应该说的话!”

  道光真是因为这句话便决定让奕詝作为继承人?这当然不可能,他养了奕詝这么多年,难道还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真不行还是假仁义?奕詝的这句话,只是恰恰给了他一个选定奕詝的借口罢了。

  奕訢太过锋芒毕露了,可以说是充满了锐气,也正因为如此,道光才不敢选择他,怕的便是他将来的成绩单超过自己,自己在史书上的评价不好看。

  当然,也可以从好的方面去评价道光的选择,奕訢太激进太锐气,道光是害怕清朝经不起奕訢的折腾,所以选择了保守的奕詝。

  对于“保守”这两个字,说白了实际上便是废物。

  事实也证明了道光没有选错,奕詝当上皇帝以后确实很废很废,他也真是运气不好,赶上了太平天国运动,赶上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说他丧师辱国一点也不为过,更可笑的是他竟然被洋人给吓得如同落水狗一般逃去了热河行宫。

  等到清政府和洋人谈妥了条件,签订了条约,朝臣们说要请咸丰皇帝回銮的时候,咸丰一想到洋人的可怕,瞬间打了个哆嗦,然后厚着脸皮地说了句:“天冷了,再等等吧。”

  咸丰皇帝的这句话和钱谦益那一句“水太凉”简直如出一辙。

  咸丰皇帝的“成绩单”被赤裸裸地摆在了所有人的眼前,挡住了道光皇帝的“光芒”,别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了,即便是再来一场鸦片战争,道光也能拉咸丰过来当挡箭牌。

  不过,道光还有一个出乎意料的收获,也就是咸丰皇帝的一个女人后来成为了清朝的实际掌舵者,如此一来,道光这点“成绩”还算什么?

  咸丰皇帝的这个女人,便是后来的慈禧太后。

  慈禧在咸丰生病期间,便已经开始帮咸丰批阅奏章了,这在让她的权力欲膨胀的同时,也为她将来夺权打下了基础。

  咸丰也不算太傻,他也看出来了慈禧在政治上的热衷和对权力的渴望,所以为了防止“武则天故事”的发生,他临死之前还给儿子同治皇帝留了几个后手,最为重要的便是任命了所谓的“顾命八大臣”。

  所以,慈禧想在咸丰死后夺权,她所要面临的最大阻力便来自于这顾命八大臣,她也必须得铲除他们,不然别想拿到权力。

  可是慈禧毕竟是一个女人,是一个在朝堂上几乎没有任何根基的女人,她想要除掉顾命八大臣,自然便得寻找合作伙伴,她所选择的合作伙伴还必须得有实力去对付顾命八大臣,她的选择实际上并不多,所以她最终选定了咸丰皇帝的兄弟。

  慈禧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自然是恭亲王奕訢。

  

差点当上皇帝的恭亲王奕訢是怎样度过晚年的?

  奕訢之所以会选择答应和慈禧合作的原因也很简单,他之前便已经遭到了咸丰皇帝的刻意打压,咸丰自己一路跑到了热河,却留他在北京“送死”,说奕訢心里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此外,咸丰任命的顾命八大臣也在继续排挤奕訢。

  所以,奕訢想要在政治上获得更大的权力,这时候和慈禧合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奕訢也确实通过和慈禧联手发动“辛酉政变”,摧毁了咸丰皇帝留下来的后手,在政治上取得了更大的权力,甚至一度让慈禧对他投鼠忌器。

  只不过,慈禧这个女人的手段确实厉害,最后连奕訢也折在了她的手上,当了四年的议政王也被慈禧给拿走了。

  此后,奕訢和慈禧仍然时不时便会产生龃龉,虽然夹在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两个人之间,慈禧是用他又防他,也不讨同治皇帝的喜欢,处境颇为尴尬。

  当然了,奕訢手里的牌还有不少,军机处的牌和总理衙门的牌也足够他继续和慈禧周旋下去了。

  但是1884年的一场中法战争,又让慈禧抓住了他的把柄,她借清军战事不利之机,授意奕譞弹劾奕訢,然后迅速对奕訢出手,罢免了奕訢的一切职务,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也没能幸免。

  慈禧用这一手将奕訢的势力从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中清除了出来,换上了她的人。

  奕訢也从此在政治上跌到了谷底,几乎是彻底退出了清朝的权力中心和政治舞台,此后,他沉寂10年之久。

  1894年,时值甲午之战,慈禧迫于压力不得不再一次起用奕訢,奕訢也因此再一次领班军机处和总理衙门。

  但是,此时的奕訢已经61岁,经过10年的沉寂,别说心中的权力欲已经逐渐被浇灭了,只说慈禧在这10年时间里发展起来的势力,也已经不是奕訢所能够对付得了的了,所以他虽然再一次出山了,可是却没有再和慈禧争斗的心思了。

  因为他已经看清了局势,10年前的他输给了慈禧,退出了权力中心10年的他更不是慈禧的对手了。

  所以,奕訢再1894年复出之后实际上一直处于得过且过的状态,很少在政治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不过,光绪皇帝在康、梁的忽悠下发动维新变法的时候,奕訢倒是站了出来,坚定地反对变法。

  1898年5月,奕訢病逝,慈禧想着和她斗了一生的奕訢,最后还是心情复杂地给了他一个“忠”的谥号。

  奕訢对于清朝,自然是忠。

  ·

  恭亲王奕?的确是清朝晚期非常杰出的大臣,他的老爸就是大名鼎鼎的道光皇帝,他本人更是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是正儿八经看着清王朝逐渐走向没落的人,而且他还是清朝十二个铁帽子王之一,可见地位十分崇高。

  道光皇帝的众多儿子当中,只有后来的咸丰皇帝奕詝和恭亲王奕?是长大成人的,其余的孩子要么死的早,要么年纪太小,压根就成不了继承人。

  所以道光皇帝要选择继承人,只能从奕詝和奕?中做出选择。这么看来奕?是有一半机会成为皇帝的。不仅如此,而且奕?为人不叫豪放豁达,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一看就是人才。而奕詝则显得十分内敛,而且小时候从马上摔下来,把腿给摔坏了,所以是个瘸子。

  满洲人都是以马上武功定天下的,所以在这一点上奕?又比奕詝沾光了。可是最终胜出的,却是奕詝,而不是奕?这是为什么呢?

  所以即使奕?是非常接近皇位了,但还是失之交臂。所以很多人就觉得,如果奕?能够成为道光的继承人,可能会改变历史。

  奕?本身是有资格夺取皇位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与皇位失之交臂。在咸丰做皇帝的时候,奕?还是比较给力的,帮了咸丰很多忙。

  但是奕?的身份特殊,所以咸丰不可能给他多大的权力,这就直接导致奕?本人其实很不爽。等到咸丰去世的时候,为小皇帝统治安排了八个顾命大臣,居然没有留下一个位置给自己的亲弟弟奕?。

  这一点奕?更加不爽了,所以在他的帮助下,慈禧太后成功夺权,解决八个顾命大臣以后,慈禧太后和奕?共同掌握了大清朝的最高权力。

  这个时候的奕?应该是最风光的时候,简直跟当了皇帝是一样的。但是慈禧太后是绝对不容许有人跟她一起分享权力的。所以慈禧在彻底掌握权力以后,果断将奕?一撸到底,所有职权都给罢免了。

  奕?万万都没想到,自己这个嫂子手段居然比自己哥哥高明这么多。其实奕?到头来算是明白了,自己这辈子算是被他们夫妻俩给欺负到老了。

  奕?在免职之前,其实权力还是相当大的,他曾经多次向同治皇帝提出过不要铺张浪费的建议,甚至遭到了统治的反感。后来慈禧太后在光绪朝大权独揽以后,也就逐渐不把奕?放在眼里了,甚至到后来将奕?彻底革职。

  跟许多满洲大爷一样,五十出头的奕?,没了职权以后,只能在家玩鸟斗蛐蛐。虽然被革职了,不过慈禧太后为了补偿他,所以给了他双倍的工资。

  话说回来,这些对奕?来说算的了什么呢?他可是差点就走上神坛的男人,会看得上这些俸禄吗?我觉得这是慈禧太后在羞辱奕?,但是没办法,当时已经没有人能阻挡慈禧太后专权了。

  奕?孤独无奈地在王府过了两年时间,到了他63岁的时候,才被重新启用,成为总理衙门大臣。其实这个时候慈禧本人是搂不住了,所以想找奕?出来一起想想办法。可是荒废了十几年的奕?,再也没有了当初的激情和胆略。

  到了晚年的奕?,甚至连变法的事情都觉得不可思议,不赞成戊戌变法。要知道当年奕?被称之为鬼子六,那可是有先进思想的皇子。

  可见岁月将奕?打磨成了一个怎样的人,他已经不复当年的锐气,几乎变成了慈禧太后那样的人,以至于他在任的几年里,丝毫没有任何作为。

  参考资料:《清史稿》

  ·

  文武双全的奕訢,虽然拼尽了一身才华,还是败给了会哭的奕詝。不过,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尽管自己的老子道光没选他做接班人,但哥哥咸丰却不敢小觑他,也舍不得埋没这样一个人才,所以鬼子六还是过得十分风光。

  到清代后期,皇帝们的生育能力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在咸丰做皇帝时,亲王的含金量还真是挺高。也正因如此,在咸丰病逝后,慈禧、慈安两宫皇太后,才能与恭亲王奕訢联手,绊倒了肃顺等八大臣,赢得了辛酉政变的胜利。

  辛酉政变后,慈禧、慈安与奕訢,成了清王朝的三巨头。不过,慈安生性柔弱,以至于大权逐渐转移到了西宫手中,这样一来,慈禧和奕訢便成为了最为默契的合作伙伴。只可惜,慈禧的城府比奕訢更深,奕訢最终还是被削弱了。

  奕訢最风光的时候,身兼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等机要职务,同时是洋务派的领军人物,曾鼎力支持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为清朝的军事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过,慈禧终究还是不愿意见到一个强大的奕訢存在。

  同治四年(1865)时,慈禧给奕訢安排了两个罪名:“信用亲戚”和“君对不检”。结果,奕訢被除去了议政大臣等职责。这是慈禧对奕訢的第一次打压,也算是一次暗示。此后,慈禧又恢复了奕訢军机大臣的职务,但再也没有给奕訢实权。

  到光绪朝后,慈禧、光绪和奕訢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随着光绪年龄越来越大,朝中逐渐出现了“后党”与“帝党”之争,并最终以戊戌变法为标志,矛盾公开化。

  由于奕訢在同慈禧交手的过程中,甚至西太后深谙权术,所以奕訢也变得明哲保身。在戊戌变法进入高潮时,光绪和慈禧都曾拉拢奕訢,但奕訢思来想去,还是选择了站在后党一方,反对变法。

  不过,历史上的奕訢并不算长寿,他虽曾是慈禧的合作伙伴,却在戊戌政变的那一年,病死在了北京。奕訢虽贵为亲王,身兼多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由于慈禧的存在,这位大清朝的王爷过得也不是很愉快,甚至于有些苦闷。

  当然,咱们毕竟有句古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是奕訢最低迷的时候,身为大清王爷的他,还是能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时而躲在王府里吟诗作对,时而提着鸟笼到外面花天酒地。而且,在奕訢死后,光绪和慈禧,也算是为其风光大葬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珠宝_翡翠_钻石_和田玉_玉石-汇海珠宝网 > 差点当上皇帝的恭亲王奕訢是怎样度过晚年的?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