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海珠宝网

为什么二战中后期德国眼看着日本零式被打炸而不向其提供BF109?ho模型的基本结论

  从一战结束之后直到二战结束这段时期,日本和德国之间一直存在着军事技术的交流,虽然日本在一战时期是德国的敌人,在日本人对德国的技术是非常崇拜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从民间企业到政府军方都十分积极地从德国引进技术和相关人才,并派出自己的技术人员去德国交流学习,这点在航空界尤其明显,比如三菱、中岛、川崎、爱知这些日本著名的飞机制造商,在其早期发展中都能找到德国的影子,举个例子,宫崎骏的动画电影《起风了》以零战设计师堀越二郎的生平为蓝本,片中就有堀越二郎前往德国留学的片段,与他同行的日本技师的原型就是三菱公司轰炸机设计的台柱子本庄季郎,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于欧美先进技术是非常渴望的。

  宫老爷子的《起风了》中堀越二郎和本庄季郎在德国留学时的镜头。

  其实,早在战前,德国人就已经向日本提供了Bf 109的技术资料,但是在三十年代中后期,日本航空界正致力于国产化运动,更多倾向于消化吸收西方先进技术,进行自主设计,而不会整机引进或仿制。日本陆军和海军都对Bf 109表现出兴趣,但是他们最想获得的是其发动机技术,即戴姆勒-奔驰公司的DB 601型液冷航空发动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1000马力级别航空发动机。

  今日在博物馆内展出的Bf-109E战斗机,呈现拆解状态,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是一件非常精密的航空武器。

  日本航空业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展迅速,但与欧美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航空发动机制造上有明显的短板。当时,日本制造的航空发动机以星形气冷发动机为主,但在直列液冷发动机方面则非常薄弱,一直都没有什么突破,其原因就在于液冷发动机技术较为复杂,对加工水平要求更高。川崎公司负责仿制DB 601发动机,当时研究了很久都没能制造出与原品性能相当的发动机,在战时,日本陆海军分别以川崎的仿制品为基础研发了三式“飞燕”战斗机和“彗星”舰爆,这两种飞机性能都不错,但始终受到可靠性的困扰,其原因就在于日本仿制的液冷发动机不过关。从这一点上就体现出日本的工业制造水平相比德国的差距真心不是一般的大,很多日本技术人员在接触到德国军工产品时都感到太过精密,换而言之,就算日本引进BF 109,以日本航空业的制造能力也很难制造出合格的仿制品。

  川崎Ki-61三式战斗机“飞燕”,该机是二战时期日本唯一量产的使用液冷活塞发动机的战斗机。

  空技厂/爱知“彗星”舰载轰炸机,该机采用了仿制的DB-601发动机,可靠性低劣。

  退一步说,就算二战中后期德国向日本提供Bf 109也没有什么意义,在当时Bf 109的性能其实相比英美战斗机已经没有什么明显优势了,更为关键的是,德国人自己的战斗机都不够用,怎么提供给日本?就算能够提供运输问题怎么解决?两国相隔万里,中间隔着宽广的大陆和海洋,还多为同盟国所控制,只能利用潜艇进行有限的运输,根本不可能大量运送。至于提供技术仿制,上面已经说明了,对于日本来说也是很难办到的。其实,战争后期德国通过潜艇提供给日本的黑科技不少,像Me 163火箭截击机,Me 262喷气战斗机、虎式坦克、雷达等等,但是以日本的科技和制造能力,即便是和平时期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更不用说在时日无多的战争时期,因此这些技术对于日本来说意义不大,因为没办法变成实用的武器发挥出战斗力。

  即便不是二战中后期,就算是珍珠港到中途岛战役期间,日本海军占据优势的这段时间里,日本跟德国要想进行物资交换也是十分困难的,二战期间德国和日本的物资交换主要是通过潜艇,这不仅让其交换数量一直比较少,而且很容易被盟军破坏,原因无非两点,第一,情报泄露,第二,被盟军的反潜网击沉,德国人曾写道,当日本潜艇上浮出水面的时候,简直就像是一头咆哮的野兽!德国海军惊奇于日本潜艇这么大的噪音居然能顺利抵达目的地,随后在德国军港为其进行了降噪改装。

  二战期间的德日武器交换,不是没有,比如,日本就曾经进口了德国的MG151机炮,但这种机炮日本无法量产,当年的日本金属加工技术可不是现在这么牛,在用完之后,只能用性能不及的国产机炮替代。

  至于进口ME109战斗机,老实说,进口战斗机几乎根本不可能,但进口设计图还可以,当日本陆航的三式飞燕出现在战场上的时候,其采用的就是仿制ME109的液冷发动机,较小的机头截面,让盟军飞行员一度误以为日本获得了ME109,但飞燕在性能和可靠性上,根本没法跟ME109相比。

  最主要的原因,零战是日本海军的装备,除了机动性强外,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航程和滞空时间,以便在广袤的太平洋上作战,而ME109是出了名的短腿,更别说上舰,就算给日本,也不会装备给日本海航,而是给日本陆航用,但日本能不能维护这种德国战斗机,并为其提供足够的零配件,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二战中后期,出现在太平洋上的美国战斗机,除了海航的野猫、泼妇和海盗,还有陆航的P-38、P-47和P-51,这些战斗机在欧洲上空都能够碾压ME109,没道理在太平洋上就不能对付日本人手里的ME109。战争后期,德国曾经通过潜艇向日本提供了ME262的设计图纸和样机,但最终日本也没有实现量产。

  战争,比的是综合国力,当年的日本和德国也不是傻子,真要能大规模进行武器交换,人家早就交换了。

  德国人是给了日本人BF-109的,给的是一架BF-109E3,但是这种飞机根本不能满足日本航空兵的需要。

  因为作战半径太小了,携带副油箱的BF-109E的航程也只有1090Km。而日本自己的零战携带副油箱的航程有3000km。而且,德国人给日本BF-109E的时候,零战的性能并不比BF-109E差。

  这样说吧,日本航空兵并不是轻视速度重视机动性,他们只是把速度和机动性都看的很重要。

  零式战斗机在设计的时候,当时全世界连500km/h以上速度的战斗机都没几个。零式在推出的时候,无论是速度,机动性,航程,还是爬升率都是非常优秀的。

  当时的BF-109E对零战根本没有任何优势。

  而等到1942-1943年,德空的BF-109E和BF-109F服役的时候,说实话我是不知道德国人要怎么跨越大洋把一架新型号的BF-109连同设计资料等等东西给日本人送过去,毕竟整场战争下来欧洲的制海权一直稳稳的握在英美盟军手中。

  而且就算能送过去,日本人恐怕也很难接受作战半径这么小的飞机。毕竟飞机本身性能是一码事,战场环境也不能忽视啊。瓜岛战役期间,日军战斗机从机场到战场往返就有2000多千米的距离,BF-109这种小短腿连飞过去都成问题。

  关于零战还有个小插曲。在考虑零战后继机型性能的时候,日本海军航空兵要求新飞机要具备很高的飞行速度,而日本航空本部要求飞机有很好的机动性。具体的指标是海军要求新飞机速度最大平飞速度要达到650km/h,而航空本部要求新飞机的机动性必须和零战相似。

  但是问题来了,日本航空本部的职能是规划本国航空工业发展相关的东西,而不是去思考战斗机应该怎么造。最后双方都无法对自己的要求做出妥协,于是要求新飞机必须既能飞的快,机动性还要好。这样的飞机也不是造不出来,日本当时的三菱Mk9A引擎已经成熟,依托三菱Mk9A,堀越二郎有把握造出这样的飞机。然而日本海军要求新飞机必须使用马力小一些的中岛Mk9,后来造出来的原型机性能让人失望。而当1944年堀越二郎搞出完全满足各方面要求的烈风11型时,美国的战略轰炸已经来了,日本各方面生产呈断崖式下跌,连造新飞机的能力都没了。

  有网友问为何二战中后期德国眼看着日本零式被打而不向其提供BF109? 其实,日本装备德国BF109战机只会是死得更快,损失更大,并不会起到丝毫作用。

  德国空军是在欧洲大陆作战,在前线和后方到处都是机场,并不需要多大航程。比如BF109战机就只有300-400公里作战半径,这在欧洲战场是足够的,毕竟需要掩护的一个集团军的作战范围也没有多大。

  但是,这点航程在太平洋战场就等于是要自杀,太平洋战场比如从日本航空兵从拉包尔增援瓜岛日军,光是去一次BF109战机就会消耗光燃料坠毁了,都没有返航的任何燃料,更不要说继续空战了。

  日本在二战为什么造出了零战,一式陆攻这样的薄皮大馅飞机其实就是为了获得超长航程,以适应太平洋战场的特殊需要。在太平洋战场,战机没有500公里以上的作战半径根本就和废物一样。

  零战这样的战机最大航程可以达到3300公里,这不是BF109战机700-900公里最大航程可以比拟的。BF109这样的战机在太平洋战场几乎用处不大,陆基战机反航母作战起码要有500公里以上最大作战半径。

  BF109战机挂满炸弹和武器以后作战半径还要下降,无法在这样的战场作战。其实日本的三式飞燕就是采用德国技术,还有德国液冷发动机的日本战斗机,但是在日军里面只能干基地防空的活航程太短,无法去深海攻击美军基地或者舰队。

  你好,我是迷彩派编辑

  首先,日本的需求和德国完全不同,BF109虽然以高爬升性能和俯冲性能著称,而且本身就是高速战机,但航程和起降性能很差,事故率很高。德国的闪电战相对来说作战范围并不大,欧洲纵深就那么点,但日本不同,日本需要高航程和起降性能高的舰载机,就这一点来看,零式比BF109更适合太平洋战区航母作战。

  其次,德国向日本提供给BF109E,但日军使用该机座舱狭窄,机动性不佳,充其量只能当拦截机。只是认为德国水冷发动机有价值,所以参考了奔驰的DB601山寨出了飞燕战斗机,但该机因为材料、工艺质量导致一些问题,再加上日本对德国水冷发动机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做到技术吃透,特别是到了热带经常因为季节性降雨而趴窝。后来飞燕的高空性能只有在日本拦截美军轰炸机的时候才发挥了作用。

  零式落后于盟军战机的时候BF109也没好到哪去,再加上德日距离遥远,后期的新型发动机很难有效运抵。日本对后来引进的FW190的星型气冷发动机兴趣更大,甚至在疾风等战斗机的开发中还借鉴了其设计

  如果日本以BF109替代零式,那么结果会更悲催,要么是飞行员素质下降后起降事故带来超多的非战斗损失,要么是航程不足一头栽倒海里,要么是发动机可靠性导致大量趴窝(日本对奔驰发动机的维护技术经验绝对远逊于德国)。

  因为到了二战中后期,德国和日本基本上都被英国和美国封锁,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大规模的互相支援。如果题主的问题成立的话,也可以反向问,为什么日本还眼睁睁看着德国在海上遇到劣势,而不派他们的军舰去保护德国呢?

  先说制海权的问题,在海面上讲,德国在海面上的海军,实在是无法威胁到英国海军,德国只能通过水下的潜艇来对英国的商船和军舰进行威胁,试图切断外界对英国的援助,以及英国对外界的援助,但是即使如此,仍然难以打破英国在欧洲海域和大西洋的垄断地位。

  日本倒是享受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太平洋上制海权,但是自从和美国交战之后,美国就一步一步蚕食了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制海权,让日本人也难以招架。到了二战中后期,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都已经直接派飞机轰炸德国和日本本土了,这个时候你再说互相支援,这种事情恐怕两边儿都做不到。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当时在德国有个叫钱德拉·鲍斯的人,是一个印度人,特别希望印度借助法西斯的力量摆脱英国独立。但是他在德国实在是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于是他让德国人把他运到日本,想在日本求得更多支援。德国人是怎么把他运到日本的呢?是通过潜艇一段一段才把它运到日本。运个人尚且这么费劲,又怎么让两个国家之间大规模互相运输武器装备呢?

  是日本到战争后期什么都缺,飞机反倒不是最缺的,缺的最主要还是有经验的飞行员。日本面对的是美国这样工业实力雄厚的国家,很快日本的飞行员就打光了,甚至到最后不得不让文科生训练一下,就开飞机上阵。你让德国给日本飞机,其实帮助不大,不如送一批飞行员过来。

  因为即使提供了,日本也无力扭转战局,更何况日本本身也不喜欢这款战机呢。

  首先,德国其实是给日本出售过Bf109战机的,不过是BF109E3型和E7型,严格而言属于战争的早期型号,而其性能虽然在欧洲战场和英军的喷火式战机相比不相上下,综合而言比较优秀,但是日本人对这款战机并不是很感冒,原因就在于其机动性没有日本的A6M2零式战机,和Ki43隼式战机好,仅有的亮点就是其两门20毫米机炮,这是日军陆军航空部队较为羡慕的,因为其直到1944年才开始装备装有机炮的Ki61三式战飞燕。

  在获得Bf109的同时,日本也获得了德国的Bf110战机等,但是日本对其的评价比较遥感,实在称不上是是一款合格的重型战斗机。所以当时日本是获得过德国战机的,但是其并没有对其很是喜爱,依然在使用其零式等战斗机等这些装备。

  二战中,日本海军和陆军航空部队都极端重视战机的机动性,以及巨大的航程,也正是这样的思想造就了零式战机,其具有适合海战的大航程,以及极高的机动性,但是与此同时,零式战机等为代表的海军飞机防护极端薄弱,在战争早期飞行员水平较高时还没有问题,但是在持续的消耗战中,这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了,飞行员损失巨大。

  而在战争后期,经过改进的BF109F,G等型号虽然火力更强,发动机也经过了改进,但是其航程依然是一个问题,这对于主要进行海空战大距离机动的日本军队而言是无法接受的。而且即使提供给了日本军队,面对当时太平洋战场美军的F6F,F4U,P38等等一大批先进战机,依然会重蹈西欧惨败的覆辙。

  首先,二战中德国的BF109的发动机,采用的是当时奔驰公司制造的DB600系列发动机。气缸更是采用了燃油直喷,油料被直接喷射到气缸确保供油顺畅,燃油也能得到全面发挥。并且,BF109成为当时世界上每个王牌飞行员青睐的机型,马尔塞尤驾驶的也是BF109,取得了上百次胜利的战绩。

  然而马尔塞尤的BF109G战斗机型在当时为了增加发动机的动力,在发动机上面覆盖了一个润油箱,但是升空后作战期间发动机过热,致使润油箱漏油后发动机停机,马尔塞尤跳伞后不幸身亡。等到后面改进后,德日的战场又大为不同。

  德国空军的战场又是多发于欧洲大陆,并且德国的前后都是飞机场,能让战斗机快速起飞,他们的机型航程也不用很远。相对于燃油补给来说,飞到太平洋战场,还要考虑燃油运输,并且也有可能只是飞过一个太平洋战场就燃油耗尽。而且,日本突然树强敌,德国真的会去帮忙吗?

  当时,日本也是让德国出乎意料,居然跑去偷袭美国的珍珠港。日本又是东亚的国家,欧洲离他太远了,美国又很强大。相对于德国而言肯定是不会千里迢迢为了日本去跟美国树敌的。并且德国还在1938年跟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协议,德国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从而能集中力量攻击西欧国家。

  所以当时苏联也是有时间把矛头转向日本了,但是日本经过了张鼓峰事件和诺门罕战役的惨败之后,日本也是学聪明了,也在1941年跟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避免与美国对战腹背受敌。只是三年的时间德国和日本就先后背弃对方与苏联签订协议。

  德国和日本的盟约关系,这么看来也只是一开始挑起二战的初步盟约吧?并且到了二战太平洋战争,美国的B-29轰炸机问世,并且成为空军领域的霸主。日本零式都打不过美国的P51野马,那么尽管德国给日本提供BF109也没有什么效用吧。

  最后,据说当时的日本军队对BF109也不是很感兴趣,跟德国采购的并不是这种机型。而且在1944年的时候,德国自身的飞行员数量也是大幅度衰减,已经到了用“娃娃兵”上战场的地步,并且当时有的新手飞行员也很容易在起降时坠毁在跑道上,这种情况下更难以去给日本提供战机啦。

  德国在1945年也无条件投降了,也许是一种自保,不想再树敌,也没办法去支持日本。

  BF-109是德国在二战中生产的一款螺旋桨式战斗机,这款战斗机性能非常先进,几乎参与了德国对外发动的所有战争,是德国在二战中生产最多的战斗机,总共生产了约3万架。

  但是这款战斗机在后来的战争中却没有提供给盟国日本,这与德国与当时的日本联系并不是很密切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毕竟一个是欧洲国家,一个是亚洲国家,是不可能做到那么亲密无间的。

  正是由于这种地域上的巨大间隔,使得德国生产的武器装备基本上无法通过上万公里的航行来到日本,在这段漫长的航程中,有着太多的同盟国舰队在游弋,所以就算德国想提供战斗机给日本,他们也送不过来。

  因此等到二战中后期,日本引进这款战斗机,实际上并不会对日本的空中力量形成超水平提高,如果日本人需要引进技术,需要的应该是BF190或者ME263这种具有更先进水平的战斗。

  二战中后期的德国和日本,基本上已经进入“狗带模式,先到1944年之后,德国先开始“狗带”,紧接着就是日本,因此等到二战中后期的时候,德国自己都已经开始陷入战争被动,自己生产的战斗机连自己都无法保障,就更不要提供应日本了。

  轴心国的关系没有想象的那么铁

  在二战中的两大阵营是以英美苏中为首的同盟国和以德意日为首的轴心国,以同盟国之间的关系来说还不错,尽管英美好到要穿一条裤衩了,和苏联的关系能差一点,但是美国的装备租借法案中也将苏联划入进来,尤其是在苏德战争前期也为苏联提供了不少武器装备。

  当然,这种导向是以承认美国为超级大国和确立战后霸权地位为前提的,要是以英国来说就绝对没有这个担当,心没有余,而力也不足,在中国抗战最紧要的关头,英国不但不守住缅甸同日军进行对战,反而放水让日本打了过来,致使中国差点被日本切断了和外界的联络。

  当然,轴心国中也是以德国为老大才得以维持的这个关系的,但是说实话,虽然都是法西斯,但彼此之间的联系也没有怎样,德国和意大利还能好一点,但是二战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意大利就倒戈了,说明二者的关系也并不牢靠。德国和日本的联系就更没有多少了,在整个战争中,双方并没有协同作战的想法和行动,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让日本从苏联的东面入侵,两面夹击击败苏联,结果日本反而和苏联达成协议后南下了。

  德国为日本做的就是开战初期停止对华武器出售,当然,当时德国自己也整军备战,因此不可能再向中国出口武器了。

  所以,德日之间的这种脆弱的关系并不能使德国花大本钱去援助日本。

  另外,即使德国想要援助日本,也没有切实可行的路线,从陆地上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要说水路的路线的话以纵横地理小霸王的知识储备来说应该有两条,一条是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穿过苏伊士运河,经过北印度洋,再通过马六甲海峡最后到达日本,我想这也是现在德国和日本之间的水上航线,问题的关键是,途径的这些地方很多都是盟国所占有,以当时德军的海军实力还不足以打通这条海上航线,尤其是其中的几个口,早就是牢牢被英国把握了;

  另一条就是从大西洋一直南下,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再向日本进发,路虽远了一点,也应该是可行的,就是时间稍微有点长,并且和第一条路线一样,怎么才能避开英美两国海军的围追堵截也是一个问题,毕竟在二战中德国的海军水面上的都被打压的不行了,只剩下水面下的还能搞搞偷袭,袭击一下运输船什么的。

  当然,如果德国要是坚持下大本钱的话,应该应该能送达,问题的关键是,二战后期德国都自身难保了,他还怎么管日本。

  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苏联和盟军对德国进行两面夹击,使德国犹如困兽,尤其是在空军方面的无力感,实际上早在1940年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空军就没干过英国,后来更是失去了制空权,在二战后期天天被盟军在头上拉屎。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在二战中飞机其实并不是主要的,飞行员才是空军的核心资产,在二战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不打跳伞的飞行员,主要原因就是培养一个飞行员太不容易了,俘虏一个飞行员比打死他更有价值。

  到二战后期不管是德国还是日本飞行员都不够用了,尤其是日本,都是没怎么训练过的飞行员,变成自杀飞行队了,其实从太平洋战场初期到后期,也就三四年时间,飞机的迭代也是有限的,所以并不是零式战斗机不行了,而是飞行员不行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的BF109来多少架也拯救不了濒临失败的日本。

  

为什么二战中后期德国眼看着日本零式被打炸而不向其提供BF109?ho模型的基本结论

  

为什么二战中后期德国眼看着日本零式被打炸而不向其提供BF109?ho模型的基本结论

  

为什么二战中后期德国眼看着日本零式被打炸而不向其提供BF109?ho模型的基本结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珠宝_翡翠_钻石_和田玉_玉石-汇海珠宝网 > 为什么二战中后期德国眼看着日本零式被打炸而不向其提供BF109?ho模型的基本结论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